上海发布:数字孪生-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

时间:2021-04-21 17:56 来源:未知 点击:
融合应用数字孪生城市等技术,推动城市规建管用一体化闭环运转,实现城市决策一张图,城市治理一盘棋,为城市精细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说明书。”-------《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

本文来源:上海发布

  今天的中国,拥有着全球数量最多的大型城市,最前沿的数字化能力,如果这两个东西能够联动,那么就会催生出一大批领先全球的新型数字城市,而新型数字城市必然孕育新型服务业,这些新型的服务业又会具有极强的全球竞争力,未来就有可能大规模的冲出中国,在国际上开疆拓土,这里面可能会有大量的新机会。
 
  所以我最近一直在研究中国各大城市落地数字化的政策,因为从这里边也许可以看到城市的未来,我发现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海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因为它的核心战略极其简单,就一个词,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政府效率优先,还是人民体验优先,以人为本;人民适应技术还是技术适应人民,以人为本;技术配合制度还是制度追赶技术,答案是让制度升级去发挥技术的优势来满足人民的需求,还是以人为本。
 
  如果用数学的语言来做比喻,上海就找到了“人”这个基函数,把它作为构成整个数字城市函数空间的基础,而空间中的所有其他函数,最终可以表现为人这个基函数的线性组合。这意味着上海可能正在孕育一种全新的城市范式,上海把它定义为“人民数字之都”。
 
  为了搞明白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我辗转联系到了上海政府专门负责这次转型的两位领导,弄明白了框架,人民在城市里面需要工作和生活吧,所以,数字技术首先要赋能产业升级,为人民创造更好的工作机会,其次要赋能生活,让过程更便利,让体验更丰富,而生活和产业的日常运转良好又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基础设施之上,所以政府要构建良好的数字基础设施,但是只有这三者都还没有闭环,因为他们都会碰到治理水平这个天花板,所以政府还必须主动改革制度,对治理模式进行全面升级,于是产业、生活、基础设施、治理模式四大要素相互融合,就会引发出各种各样的城市活动,构建出一个庞大的城市函数空间,而只要这个空间里的每一个函数都是基于人民这个基函数演化而来,那么城市就可以变成浑然一体的数字现实共生体,跨过拐点越变越强,如果我们再跳高一层俯瞰这张图就会发现今天美国的城市缺乏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信任,也缺乏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欧洲的城市缺乏数字技术的掌握,也缺乏政府和基建的执行力,只有中国的超大型城市在这张图里面是没有短板的,有了这个前提我们继续推导,今天的上海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了,明天的上海有没有可能把自己打造成最大的数字城市,引用上海领导的原话就是人民数字之都最后必定是国际数字之都,因为所有市民的高品质需求是驱动世界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城市,不是只为富人服务的。
 
  那么上海2021年要怎么落地呢?先说产业变化,今年上海会围绕数字孪生、类脑智能、量子通信、5G/6G、智能物联、区块链、V2X车路协同,这7个城市数字化技术方向,重点支持100个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这里解释一下数字孪生城市,全球工业上的数字孪生技术,现在应用已经很多了,但是上海和雄安这样的中国城市正在把这个技术推广到城市建设之中,这未来可能就是中国城市的全新蓝海。
 
  另一方面啊,上海还会打造2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生代互联网领军企业,培养8家千亿级电商平台,业内人士都知道,过去这5年上海在线经济的发展真的很猛,这两年中国最当红的游戏公司,增长最快的电商平台,估值最高的AI公司,他们居然都在上海,而这两年我认识到从硅谷回国的科技创业团队也有一般都去了上海。反正上海在今天的互联网圈内的能量是越来越大,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
 
  那上面说的是数字产业化,接下来还有产业数字化,上海为重点升级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6大传统行业,还会围绕进博会和其他展会建立一个国际数字贸易的交易平台,这些行业都非常符合上海的基因,所以我相信啊,这种转型成功率很高,那这里面应该会产生大量的全新工作和创业的机会。
 
  另外呢,上海还要打造10个有海外影响力的数字内容原创IP 。
 
  接下来是生活变化,具体分为医疗、教育,就业、文旅、商圈、交通6大板块。
  医疗方面,上海接下来会以患者需求为中心进行数字升级,注意这里不是以行业为中心,这个跟过去提的智慧城市就很大不同。比如一个患者典型的就医过程,其实横跨了互联网、交通、医疗、银行,保险五大部门,以行业为中心的数字化就是每个部门各干各的,模块之间缺乏衔接啊,比如病人在网上预约就医很流畅,可是开车到医院却死活找不到停车位,结果导致错过了预约时间,或者看病的时候很顺利,可是索赔的时候就无比麻烦,体验极差,这些都是没有从患者的角度来进行数字化导致的,其实在互联网行业里面,这个就叫用户体验地图,今天城市管理者如果也能够借鉴这个思路,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教育方面,接下来上海会大面积推广数字孪生学校、数字实验平台等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场景,还要鼓励家长和学生一起共创教学内容,把学校建成一个众创平台众创这一点我觉得很好,我觉得今天的家长呢,就是一个智力金矿,如果能够把这个金矿挖好,那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应该会上一个大台阶。
 
  就业方面,上海将推动实现社保卡在长三角“一卡通”,这个会非常有利于人才在长三角区域的流动。
 
  交通方面,接下来上海的探索建设交通Mass平台,把航空,铁路,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这些原来各自为战的交通部门数据全部打通,大幅提升效率,现在城市上班族是真的不容易啊,是上班拥挤成肉松,下班塞车心里空,早起晚睡赶交通,彻底打乱生物钟,其实交通它是天然数字化的行业,所以未来数字城市能改善的地方是非常多,这里面想象空间是巨大的。
 
  而文旅和商圈方面,接下来上海会建设超过20个新型数字景区,实现云旅游、直播游,aI实景等数字旅游新方式,也会建设600家以上的数字酒店,并且会推进南京步行街,虹桥商圈等商业区开展ARVR购物,打造数字和实际融合的体验,这里面可以创新的地方就很多了,在体验经济方面,上海的基础是非常扎实,你看它本身就是个魔都,现在又全力推进数字化,这两股力量叠加,会直接让上海成为全球体验经济最大的试验场之一。
 
  而随着产业和生活的数字化,必然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持吧,所以上海接下来会在云、管、端三个方面发力数字新基建。
 
  云方面,一方面要打造亚太一流的超大规模人工智能计算赋能平台,另一方面要在云上加速建设数字孪生城市,未来上海的大型新建楼宇,都必须要同时建设BIM数字孪生模型。
 
  管道方面,一方面要建成4万个的5G室外基站,另一方面也要布局卫星互联网基础设施,为6G打下基础。
 
  终端方面,今年之内就会新建城市公共安全视频终端3万个,道路综合杆6000根和智能快递箱5500组。
 
  当然了,有了基础设施,并不意味着数字化转型就成功了,最后还要看城市治理水平能不能跟得上技术变革的步伐,无论是居住证户籍还是办公司拿资质效率低下,流程冗长,都是政府老大难的问题,所以这方面上海的目标很明确,要变革制度,赶上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打通各个部门分割的数据,实现“一网通办”。要推进电子票据、电子证照和电子印章,实现网上办理比例达到70%,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可以节省人民群众大量的时间啊。
 
  好了那么说了,这么多2020年落地的细节,我把上海这个人民数字之都解释清楚了吗?其实并没有,因为政府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唱主角,他们更希望的是政府只干好那些只有他能干好的事情,比如战略规划、基础建设、治理流程,数据打通、隐私保护等等,而剩下来就是激发市民和企业来做主导者,比如上面说到了鼓励学生的家长来共创教材,这个想法就是很好的例子,其实吧,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是一个典型的巨型复杂系统,而驱动一个复杂系统最好的方式就是激活内生动力,引发自组织,自组织self organization是物理学里面的概念,指的是一个系统不依靠外部指令运转,而是按照某种内在规则就可以自动自发的形成有序结构的一种现象,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最近几年上海对人才的重视程度史无前例,因为人才就是城市产生自组织现象最大的动力,其实上海是要把未来的自己改造成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发展的试验场,这样子就可以吸引各种各样创新创业的人才和企业蜂拥而至。
 
  因为它发现这次数字化转型可以给普通人带来比前几次产业变革打好几个数量级的机会,这个其实是数字经济的内在数学特性决定的,就像上海政府倡导那样啊,人民城市的理念就是城市应该让更多不同背景的普通人都有出彩的机会,我们其实已经知道中国正在从数量时代切换到质量时代,但是中国今天已经没有人口红利了,所有人必须开发人脑红利,人类大脑里面有大约860亿个神经元再乘以14.5亿人口,就是1247×10的17次方,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我还没有计算它们之间能够产生的链接数,这里面优化的空间是无穷无尽,在创新驱动的时代,任何一个城市如果能够激发市民的想象力,参与感,创造力和协作力,其实都将打开通往未来的大门。
 
  但是问题是,人是非常复杂的。人有时强大,有时弱小,有时聪明有时愚笨,有时独立有时依赖。人可以塑造系统,但人也可以被系统毁掉,所以在我们全力迈向数字城市的过程中,管理者们的确需要扪心自问,数字化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用技术替代人还是为用技术帮助人,是为了把人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去做更热爱更有意义的事情,还是把人变成系统里面的工具,让他们消耗在没有尽头的环线上和没有情感的算法里,也许最终答案是非常辩证的。
 
  数字城市包含数字也包含城市,他应该有刚毅勇猛的技术,理性高效的数据,也应该有包容灵活的文化,温暖人心的关怀,明天数字赋能下的新城市,要想终有大成,激发市民压抑已久的创造力,可能唯一的正道就是: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来源:上海发布、B站up主 所长林超
联系我们
电话:+86 18046511052 传真:+86 21 80319952 Email:john@dt-summit.com
微信交流群
合作媒体更多>>